當你稱讚別人「甜美」或 “You’re so sweet!” 的時候,你所指的當然不是味道,而是感覺。有否想過,這種約定俗成下來的隱喻不但改變了「甜」本身的意思,還影響了嚐甜者的性格及行為?甜的感覺真的是與甜的味道聯繫起來?
Photo: Annmarie Kostyk |
最近,心理學家 Meier (2011) 及他的研究團隊分別以問卷、性格測試以及實驗做了五項研究,他們發現原來親和個性 (Agreeableness) 、親社會意向及行為 (Prosocial intention and behaviour) 均與偏愛甜的程度成正向關係。在第一項研究中,他們要求參加者觀察一百張陌生面孔的照片,而每張照片都跟據五種味覺(甜酸苦辣鹹)隨機附上一句句子,例如「我愛吃朱古力」,以展示那人對某食物的喜愛,參加者需要依照親和性 (Agreeableness) 、外向性 (Extraversion) 以及神經質 (Neuroticism) 評估相中人的個性。研究發現,參加者普遍認為喜愛甜食的人親和度都較高。而在第二及第三項研究中亦發現,評價自己為親和度高的參加者比評價自己為親和度低的較喜歡甜食,而且喜歡甜食的參加者亦表示較願意犧牲他們的時間,參與實驗以外另一項艱鉅的義務工作。
以上的研究結果都顯示出好甜度與親和度的正向關係,換句說話,喜愛甜食的人都是好人?還是甜食使人變好?在第四及第五項研究中, Meier 發現吃了甜食的人比吃了其它東西或沒有吃東西的參加者會評價自己有較高的親和度,而且實際上亦會較幫忙。實驗人員在第五項研究中量化了依變項 (Dependent variables) ,他們在實驗中途詢問參加者能否在實驗完結後參加另一實驗,因另一實驗有參加者缺席,並要求他們寫出能夠提供的時間。第五項研究的結果顯示,吃了甜食的參加者願意提供較多的時間義務地參與另一項不知明實驗。實驗結果證明吃了甜食的人除了在親和度有較高的自我評價外,亦較具有親社會的意向及行為。
雖然上述研究未能解答為甚麼甜味與「甜」的性格和行為有關,但我們可從進化心理學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上看出一點端倪。一般來說甜的東西都含有充滿能量的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而且對任何生物的生存都是不可或缺。所以人類的母乳都有糖份,為了提供能量給初生嬰兒。而在餵哺的過程中,母親和嬰兒的親密關係會與母乳中的甜味產生情感依附 (Emotional attachment) 。另一方面,我們獲取能量的時間,亦即早午晚三餐,都是與最親密的家人或是朋友進食,所以吃甜食時的感覺很容易與家人的親密關係產生聯繫。基於甜與一些親密關係的聯繫,令到我們在理解「甜」這字時都聯想起那些親密關係的相處模式,就是親和感及親社會的表現。
那情人節收到的朱古力其實是……
Sora Siu
References
Meier, B. P., Moeller, S. K.,
Riemer-Peltz, M., & Bobinson, M. D. (2011, August 29). Sweet taste Perferences
and experiences predict prosocial inferences, personalities, an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
10.1037/a002525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